全省供销社工作会议典型经验材料
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基层社
不断提升为“三农”服务实力
——辉南县基层改革发展经验
辉南县幅员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37万,现有基层供销社16个,均衡分布于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包括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各基层社一般拥有一个完整的供销社大院,仓储及营业设施齐备,部分基层社拥有露天农贸市场。基层社目前以农资供应为主要业务,重点进行化肥供应服务。2007农业年度,各基层社销售化肥2.6万吨,占当年市场总量的75%,实现销售收入4,650万元,创造利润51万元。基层社通过卓有成效的微利经营,平抑了化肥市场价格,保证了化肥供应,同时使自身得到了健康发展,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一、以现代经营方式为切入点,不断推进基层社深化改革
1、盘活资产,健全网络
2000年,辉南县供销系统共有资产3,608万元,负债4,961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37%,各基层社均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社有资产悉数抵押,资金周转几乎停滞。社有资产是供销社发挥功能的基础,不解开这个债务死结,供销社就停留在死亡的边缘,一切都无从谈起。2001年,我们抓住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划归长城公司处理的机会,主动与该公司商谈化解债务,断然筹措资金200万元,一举赎回全部社有资产。通过对历史债务的买断剥离,社有资产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健全基础。
2、抓住机遇,置换职工身份
2000年,辉南县供销系统共有乡镇供销社17个,村级分社119个,县级专业公司15个,在册职工1,471人,从计 划经济沿袭下来的庞大机构和僵化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 济环境,严重制约着供销社作用的发挥。2001年,我们在省 市县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首先对9户陷于停顿状态的企业和 基层社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安置职工565人,发放安置费757万元,取得了宝贵的改革经验。2004年,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有企业妥善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促进再就业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由省、县两级对试点企业给予每人每个工龄年260元的配套资金支持,由企业承担的改革资金须提前到位。为抓住这一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紧急召开动员会,对剩余的23户企业和基层社进行了全面发动,成立多个工作组分别进驻企业。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将应由企业承担的496万元改革资金打到指定帐户,赢得省县两级配套支持资金445万元,为成功置换职工身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2005年,剩余23户企业全部完成了并轨改制,共安置职工906人,发放安置费970万元。经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成功地对所属32户企业,包括17个基层社和15个县直公司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和并轨改制,累计发放安置费2,577万元,为1,471名职工置换了身份;筹措资金270万元,解决了506名退休职工的终身医疗保险问题,使供销社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
3、发展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
早在2001年,为填补因原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解体造成的农资供应链条中断,县社发起成立了辉南县农资商品联购分销站,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为各基层社统一安排农资商品采购。2004年,随着改革逐步深入,为巩固和发展供销社在农资市场的传统地位,我们适时注册了辉南县供销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在原有联购分销体制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连锁经营。随着企业改革的圆满完成,各基层社农资经营逐步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农资销售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连锁经营的时机逐渐成熟。2005年,以供销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连锁载体的辉南县供销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正式开始运营。新的网络在保留联购分销机制,充分发挥集团采购优势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配送体系建设。配送体系以两个一级仓储中心和16个二级仓储中心为基础,对农民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铁路运输直达两个一级仓储中心所在地,再以公路运输就近分流到16个二级仓储中心;公路运输货物以配货运输的方式直达各仓储中心。两个一级仓储中心承担仓储调配任务,根据各基层连锁店销售需要临时调配商品;各连锁店之间也可根据销售情况直接调配商品。连锁配送体系的建立,有效降低了整个网络的物流成本,为供销社低价向农民供应优质化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灵活的内部运行机制同时保障了准确、快速地向农民供应适销商品,从而使供销社通过市场化运作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
4、以专业社改造基层社
在5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切身感受了基层社在诸多传统经营领域的疲弱。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商贩、农村经纪人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种小店,以灵活的机制迅速抢占了 食品、日用品、餐饮、医药等市场,基层社在大部分传统业务上已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改革后的基层社应如何发挥作用,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在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之间寻求定位。供销社拥有长期的农资供应经验,拥有农资供应必备的仓储设施,各基层社自然形成网络,解除债务负担后拥有巨大的融资能力,这些条件都是供销社的特殊资源,在农资供应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了基层社专业化、以农资供应服务实现基层社经营突破发展的战略方针,依托基层社建立农资专业社,主动退出没有优势的经营领域,将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农资供应服务上来,实现了基层社与专业社的一体化经营,使新的基层社呈现出鲜明的专业社特征。
5、悬挂标识,高举旗帜
改革完成后,供销社的性质一度受到广泛的质疑。做为一般市场主体,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不再具有特殊地位和明显特征,社会上普遍认为基层供销社已经变成个体经济,工商管理部门也屡次要求变更基层供销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面对这种认知危机,我们首先向政府和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说明,明确指出供销社改革是经营方式和用工制度上的改革,供销社以社有资产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变,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为改变社会上的模糊认知,特别是重新树立供销社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精心设计了鲜明美观的供销社门店牌匾,牌匾左侧是醒目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右侧标明重点服务项目。牌匾在全县统一悬挂后,有效改善了供销社的社会认知,极大地提升了供销社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新网工程”实施后,我们结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抚民、样子哨等五个乡镇为已经整合的所有经营项目统一悬挂了29个带有供销社标识的牌匾,在当地引起巨大的反响,为新时期供销社发展擎起了鲜明的旗帜。
二、以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为目标,基层社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果
1、资产得到保全
为筹措改革资金,我们被迫出售了部分资产。兼顾未来发展,我们坚持全系统统筹安排资产变现,着意保护重要资产,注重基层社资产的相对完整性,为供销社未来发展保留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各基层社全部拥有环绕供销社大院的仓储和营业设施,在朝阳镇和辉南镇拥有两个连接铁路线的一级仓储中心,在县城拥有营业面积2,885平方米的百货大楼。全系统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拥有自有铁路专用线1条,资产总值1,580万元。
2、机制更加灵活
改革后的基层供销社实行主要负责人聘用制,基层社主任和会计由县社在原供销系统职工中择优聘用,其他工作人员由各基层社自行聘用。经营机制实行大包干,各基层社除负责资产管理、改革善后事宜处理外,在农资经营业务中实行“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视经营规模大小每年向县社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在县社联购分销和连锁经营的有力支持下,基层社在市场竞争中可以采取自主和灵活的价格策略,在扩大销售规模的同时降低了销售价格,充分发挥了规模优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此外,随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还在进行供销社大院引入新的市场主体、共同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积极尝试,争取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提高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3、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基层社在灵活的经营机制下,认真考察农资市场需求,积极改善经营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资供应服务水平。在经营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农民购买化肥的真正动机是增加产量,如何提高化肥的投入产出效益是提高农资经营服务水平的关键。为此,我们于2005年组织16名一线销售人员赴吉林市参加了庄稼医生培训,系统学习了以矿质营养学说为基础的科学施肥原理和现代施肥技术,当年就在化肥销售中开展科学施肥配方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民用肥成本,提高了用肥效率。据实地调查,利用配方施肥使农民每公顷降低成本100-200元,化肥利用效率提高约20%。此举深刻地改变了我县农民的用肥习惯,普遍提高了农业效益,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借助化肥生产厂家的专业力量对我县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测土调查,根据土壤状况调整产品配方,强化了经销品种的针对性。此外,我们还普遍开展了入村咨询、送货上门、售后回访等服务。随着固定服务对象不断增多,部分基层社开始借助计算机建立顾客数据库,系统记录服务对象的耕地面积、土壤性质、种植品种、施肥效果等数据,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4、供销社形象得到提升
供销社改革至今,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从来没有改变。几年来,我们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积极开展公益性工作,大幅提升了供销社的社会形象。2006年,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们与县精神文明办公室、县文化出版与体育局共同组织了“送戏下山乡,共建新农村”活动,赴全县11个乡镇进行了巡回演出。活动以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目标,聘请县艺术团为农民演出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同时邀请了农业专家为农民现场提供农业科技咨询。为解决农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活动期间还进行了捐资助学活动,由供销社对困难农民学生进行了捐助。整个活动期间,我们在11个乡镇捐助困难学生22人,捐助资金1.3万元,捐赠服装、 口粮袋等生活用品6,000余件,并为活动提供经费2万元。为体现供销社的惠农宗旨,抚民镇供销社还在化肥销售中开展了集中返利活动,以随机抽奖的方式向当地农民回馈了拖拉机、现金等1万多元。其他基层社也通过不同方式,在当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危扶困活动,使供销社一步步重新走回到农民群众中间。
三、几点体会
1、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
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新时期农村工作中,离开了党委政府对供销社工作的明确定位,我们就失去了工作的方向和基础。没有党委和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也无法实现供销社改革的艰巨目标。特别是吉发[2006]30号文件的出台,系统解决了供销社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今后供销社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将供销社工作导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经营服务网络是基础
与一般市场主体不同,供销社必须面向广大农村开展经营服务,这就决定了供销社必须以网络化的经营确保农民就近消费。正是在各基层社保全下来的营业设施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经营服务项目,聘用和培训称职的专业人员,引进科学的连锁经营机制,我们才重新与广大农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经营网络,供销社就失去了与广大农民的普遍联系;没有经营网络,供销社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没有经营网络,供销社就失去了规模经营优势,就没有能力让利于农民;没有经营网络,供销社就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失去了重要的渠道价值。
3、增强经济实力是中心
与政府部门不同,供销社发挥作用主要借助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供销社需要首先解决生存问题,其次必须解决发展问题。供销社只有在自身经营领域占有主导地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也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供销社才能积累资金用于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工作。因此,供销社必须通过科学经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必须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4、搞好服务是目标
为“三农”服务,是供销社的立社之本。正是因为在经营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这个宗旨,不以高额利润为追求目标,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对供销社工作而言,服务既是手段更是目标。供销社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市场,目的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市场主体的主要特点,也是我们确保农村商品流通主导地位的重要法宝。
几年来,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实现了供销社改革和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新时期供销社的功能定位,我们还存在着很多工作空白,和深入开展工作的深远空间。全面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供销社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将加倍努力,深入贯彻上级社的工作部署,紧紧团结在党委政府周围,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00八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