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供销社工作 >> 理论研究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做大做强再生资源产业

2005-09-06 作者:

——关于吉林市再生资源行业的调查与研究
吉林市供销社 陈会友 孙德辉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资源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做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能源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如何解决能源和资源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为解决资源短缺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是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往复的高级经济形式。其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再生资源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后一个链条,可以在客观循环中对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通过对可重复利用废弃物进行技术处理实现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排放,实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一种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要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
我国制定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计划用5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吉林市作为一个以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市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吉林市城区面积363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00万,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建国以来的长期建设,已经形成了化工、汽车、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医药、建材、轻纺、能源四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大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工业格局。据统计,2003年全市仅市区每年产生的城市生产和生活再生资源总量就在75万吨左右。其中,废钢5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3万吨,废旧橡胶1万吨,废旧塑料5万吨,废旧纸12万吨,其他废旧物资约4万吨。由于我市工业结构的体制性因素,再生资源蓄积量在国内同等城市中相对较大,而且,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再生资源总量还将进一步扩大。
在计划经济时期,原吉林市金属回收公司、吉林市物资回收公司两户企业,承担着全市再生资源行业经营和管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国有两户企业已经相继退出市场,尤其是2003年,由于国家对再生资源行业取消了特业管理,所以,大量的民间收购网点开始逐步建立起来。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全市城区内收购站点已发展到700多家,从事收购行业的人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呈现出无序发展的趋势。面对这一情况,为了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持续规范发展,吉林市供销社发挥经营管理优势,积极研究提出了《吉林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案》。按照《方案》的设想,组织成立了吉林市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了龙潭、昌邑、船营等3个再生资源市场,市场总占地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目前,市场内入住业户达到195家,成为省内最大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回收、分拣销售、加工利用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进行市场建设的同时,为了方便居民交售,净化社区环境,在城区建立“日收日清”收购亭115个,组织对2500余台流动 收购车进行了规范化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的看,目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回收,回收的资源未能有效加工利用;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经营业户中存在着散、脏、乱、差的现象;社会治安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市2004年的刑事案件中与回收行业相关的案件有140余起,占全市治安案件总数的33%,涉案金额达到100余万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涉及“盗公”治安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形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今年,震惊我市的7 .15命案和西安至长春火车追尾事故,也是由于不法人员盗窃企业财物和铁路公共设施而引发的。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复杂的社会和客观因素,但是,主要还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的影响。
一是社会对再生资源行业的认识不到位,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这一行业了解不足,认为这是“拾破烂、捡垃圾”的社会边缘职业,人们对再生资源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在各管理部门中,这项工作也被认为是“管不好、也管不了”的烂摊子,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出力气。全市的再生资源行业体系建设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呈现出松散和弱化的趋势,这与我们城市的发展水平是极不相称的,也与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趋势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少统一规划,管理缺乏科学依据。目前,由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没有纳入到全市城市发展规划,收购网点建设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这既给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影响。近些年来,吉林市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获得了“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但是,由于我市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方面缺少科学完整的规划,再生资源行业体系建设未能融汇于城市发展之中。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业户为了各自经济利益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导致了经营网络结构不合理,经营项目重复,我市2003年废品收购站400多家,到目前已达近700家,再生资源行业呈现出无序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统一规划,城市规划部门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为网点预留空间,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对审批网点设置地点、经营范围等方面没有可以遵循的依据,相关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人为性和随意性,这对再生资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是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弱,资源外流严重。目前,再生资源行业由于没有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加工项目,我市资源加工利用转化的水平不高。大多数收购企业还处于“收旧卖旧”的初始阶段,绝大部分收购业户都将资源直接卖给了外地的加工企业,大量资源外流,再生资源行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发挥出来。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人们往往重视大的工业和商业项目引进,而忽略了再生资源项目的发展;二是市场资源集聚能力差,没有形成规模化加工的资源量,不能承载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加工项目;反之,又因为没有大项目,而不能达到集聚资源的效应。
四是缺乏基础管理长效机制,日常管理缺位。在计划经济时期,再生资源行业由金属回收公司、物资回收公司两户企业专营,经营管理的机构和网络比较完善。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营格局发生了变化,金属回收公司、物资回收公司两户企业相继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个体经营。我市于2004年制定出台了《吉林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管理机构和人员却明显不足,日常管理工作难度比较大,在管理办法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一方面,是再生资源行业收购网点分散,呈现大规模、小群体的松散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行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日常监管能力相对薄弱,出现了市场管理中的“真空”。
三、对我市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建议
传统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粗放的加工处理方式,无论是在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还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方面都已经明显不再适应。我市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导全市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工利用项目、无害化处理“三大体系”。
(一)建立社会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系统。这是在宏观循环过程中使资源得以再生利用的首要环节和基本条件,没有资源的有效回收,就根本谈不上再生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生资源行业放开使得回收行业的社会化程度加快,我市应该建立一个由再生资源公司为龙头,容纳社会零散收购队伍的社会化回收系统,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作为市场主体的自律引导作用,为完成资源宏观循环提供基本保证。根据全市的资源量和人口分布情况,建议按照市区行政区划在全市设立昌邑、龙潭、船营、丰满4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及分拣中心,在全市居民小区设置约200—260个收购亭,安排3000台流动收购车。
(二)建立社会化的再生资源综合加工利用系统。这是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环节。一方面,要对所回收的再生资源按照化学、物理性能及用途分类挑选;另一方面,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具有高新技术的深加工企业,达到物尽其用。现阶段,可以依托我市的优势资源,开展废钢材、废玻璃、废橡胶、废纸、废塑料等加工项目。
(三)建立社会化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系统。这是防止二次污染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市目前这个系统不完善,只注重回收、利用,忽视无害化处理,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危害。所以,必须把无害化处理作为整个产业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当前,应以我市建成的三个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基础和平台,逐步建设成为集回收、经营、仓储、物流、加工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加工利用中心。通过完成全市再生资源利用一条产业链、三个子系统的建设,实现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中的良性循环。
为了加快推动再生资源“三大体系”建设,当前我们需要采取五项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对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再生资源建设的意义,增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感。为了从体制上有效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商务、供销、公安、工商、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设立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常设机构。由行业管理常设机构负责制定我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贯彻执行国家的行业政策,指导再生资源企业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市场经营行为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是国家产业政策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我们应立足我市再生资源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网点布局,分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规划》应该明确规定,在全市建立1—2个综合利用中心、4个交易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布局建立若干个回收站点,形成从回收、分拣、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格局。在实施过程中,规划部门将依据《规划》对市场、网点、加工区域预留规划用地,工商部门依据《规划》对收购网点进行审批,公安、环保、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将依据《规划》确定的内容进行日常管理,使再生资源产业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下发展。
三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前景虽然广阔,但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面对很多实际困难,为了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方面的鼓励和扶持。为了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应当建立适合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如建立加工项目补贴制度、生产者回收责任制度,废品回收抵押金制度,行政代执行制度,环境保护奖励制度,减免税制度,信贷优先制度等。这些制度可以是法律制度,也可以是经济政策,通过激励政策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氛围,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企业内部活力,促进和推动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
四是建设再生资源加工项目。长期以来,我市的再生资源加工大多局限在拆解、压块、打包等物理形态的初加工状态,与再生资源利用多样化的形势已不相适应。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这座处于经济“快跑期”的山水生态城市,再生资源项目建设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没有加工项目作为支撑和带动,再生资源就难以形成一项产业。因此,必须开发高科技含量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引进废塑料、废橡胶、废纸等加工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按照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打破行业壁垒以及行政区域限制,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法规将分散的回收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产业链。整合各种经济成份的回收企业联合发展,扶持、培育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逐步建立集回收、加工、利用于一体的企业集团。
五是加强行业日常管理。依据《吉林市政府令》(2004第153号)的精神,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长效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各个政府体系实施监管等方面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严格执法,加强对行业的监管。通过法律规定,明确再生资源回收挑选加工,无害化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遵守的规范和标准,以及责任、义务和权利,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以城区内现有的三个再生资源市场为基础,由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建立完善规范的回收队伍,理顺和规范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对收购站(亭)的设置统一规划、统一样式,坚持做到回收物资“日收日清”,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无噪声扰民现象;对流动收购人员和车辆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四统一、三规范”的管理制度。即:统一登记、统一发证、统一车牌、统一服饰,规范服务项目、规范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标准。通过加强日常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彻底改变我市再生资源行业“散、脏、乱、差”的社会形象。

上一篇: 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思考

下一篇: 白城地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起步早 抓得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