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供销社工作 >> 理论研究

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思考

2005-11-01 作者:

吉林省是全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以占全国4%的耕地面积,交售了全国15%的粮食,在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商品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在前列。
一、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阶段性
纵观吉林省从建国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 1982):粮食生产能力缓慢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和农业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一定增长。在这33年的时间里,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由1949年的459万吨增加到1982年的1000万吨,增长1倍多,年均增长率为2.39%。取得了旧社会不曾有的辉煌。特别是后13年粮食生产能力能突破前期500万吨的阶段性水平,我们认为除政府性的因素外,主要是玉米种子的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和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所至。虽然粮食生产能力增长1倍多,但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再加上可替代粮食的其他商品短缺,所以这一阶段相对应的市场特征是粮食及所有商品短缺。
第二阶段(1982—1998):粮食生产能力快速增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1983年开始吉林省在全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又开始实行粮食收购价格改革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和政府都增加了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快速增长。纵观这16年,吉林省粮食产量由1982年的100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2506万吨,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5.91%。是第一阶段年均增长速度的2.47倍。而同期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0.89%。比粮食生产均增长率低5.02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的市场特征是粮食及所有商品供应基本平衡。
第三阶段(1998年--2003年);粮食生产能力停滞阶段。从目前看,这一阶段即1998年到2003年这一段时间,吉林省受粮食价格下降、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增长受到影响。2003年粮食生产能力为2259.6万吨,比1998年的2506万吨减少246万吨,年均负增长2.05%。
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己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吉林省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大对粮食生产区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粮食与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大工程”建设。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2491个和1640个,粮食、畜禽加工能力分别达100多亿公斤和2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超过“吉化”,成为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省农业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3%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以上。农民负担减幅达34%,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5.54亿元,免征农业税增收1478亿元。吉林省还专门拿出2500万元对3000亩农田实施生产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三项重大技术给予补贴。2004年全省粮食产量将达250亿公斤以上,比上年增长10%以上。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粮食生产效益下降
吉林省粮食生产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从1999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种粮的增量越来越少,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数量越来越小,粮食价格越来越低,生产投入越来越大,产出效益越来越低,致使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从农民粮食生产投入看。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1995年吉林省粮食生产区农民粮食生产投入为11.5元/亩,每亩粮食收入为465元,到2005年,粮食生产投入为132元/亩,每亩粮食收入为423元。可以看出,2002年与1995年相比,每亩粮食生产投入在增加14.8%的同时,每亩收入却降低9.O%。从每百元费用创造的收入看,2002年为314元,比1995年的364元低13.7%。由此可见,吉林省粮食生产区农民粮食生产投入越来越大,而效益却越来越低。以2002年为例,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粮食生产投入为132元/亩,每亩粮食收入为423元,每百元费用创造的收入为314元,而与其他粮食主产省份相比也有明显差距。(见表1)
表1 2002年粮食主产省份粮食投入、产出比较表


1 2002年粮食主产省份粮食投入、产出比较表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吉林省粮食生产投人高、效益低是农民收人增长滞缓的主要原因。从比较效益看。种粮收人低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人,低于从事养殖业的收入。从近几年看,吉林省种植烤烟的每亩收人是玉米的2-3倍:专业户养鸡的日平均收人也是种植玉米收人的2倍以上。
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粮食价格下滑,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99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9年农民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格为1.28元/公斤,2000年为1.03元/公斤,2001年为0.99元/公斤,2002年为0.90元/公斤,2002年比1999年每公斤粮食价格降低O.38元,下降29.6%。粮食价格的降低,使农民从出售粮食中获得的收益逐年降低。以2002年为例,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出售粮食1218公斤,与1999年相比,由于粮食价格因素影响,使农民仅在出售粮食中人均少收人109元。可见,农民增产不增收已是不争的现实,这必然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
吉林省玉米的产量占粮食的比重85%以上。我们利用1995年——2003年玉米产量和玉米出售价格两组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计算出如果玉米的出售价格每提高0.10元,全省的玉米产量可增加196万吨,反之亦然。
(二)农业基础设施陈旧,生产条件薄弱。
1.有效灌溉面积小,抵御干旱能力较弱。据统计,2002年吉林省有效灌溉面积为1499.2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比全国平均35%的水平低3个百分点,在全国14个粮食主产区中位居第10位。其中,机电排灌面积为1355.4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9%,在14个粮食主产区中居第8位。由于吉林省有效灌溉面积较少,抵御干旱的能力相对较弱,受灾较重,且呈逐年增加趋势。1990年吉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3千公顷,到1997年达378千公顷,2002年又达到862千公顷,旱灾占受灾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60%,而2000年和2001年更是达到91%和97%。虽说灾情与大自然的气候条件有关,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是把灾情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必要
条件。
2.农用机械总动力不足,生产工具落后。据统计,2002年吉林省农村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150.7万千瓦,单位面积农用机构总动力为2.45千瓦/公顷,比全国平均的3.7千瓦/公顷低1.25个百分点,在全国14个粮食主产区中位居第10位。粮食作物每公顷用电量为509千瓦/小时,排第12位。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的不足,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条件的薄弱。
(三)播种面积的变化。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耕地增加与减少、结构调整及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等,最终会通过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或减少而显现出来。我们根据吉林省1982年——200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两组数据,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是O.49。应该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吉林省每增加1千公顷的粮食播种面积,则可相应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产量)为1.074万吨,反之亦然。
三、提高吉林省粮食生产能力及粮农收入的建议
(一)切实保护好耕地,保证粮食播种面积
1.完善土地管理法,加大保护耕地力度。应制定详细的细则,使措施数量化,提高可操作性。严厉追究破坏耕地的行为,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2.利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土地市场秩序。2004年吉林省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把集中解决领导干部违法批地、违法违规出让土地、征地中损害农民利益问题及开发区用地管理,作为深化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重点。对开发区(园区)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或长期闲置未用的土地,要限期复耕或恢复用途;对已开发建设而不能复耕或恢复用途的,从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剩余建设用地指标中,核减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用的建设用地指标,着力解决未批先占和土地专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方面的违法乱纪问题。同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凡没有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组织和农民意见的征地方案,不予审核和批准。
3.建立粮食播种面积监测预警机制。我们认为可实行两级预警机制。一是红色警戒线。该警戒线为最低警戒线并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即保证吉林省2700万人口直接消费粮食的需要。根据这样的条件我们测算出吉林省粮食的红色警戒线为(粮食播种面积)3500万亩。M是黄色警戒线。该警戒线要满足这样的条件,即保证吉林省2700万人口不低于现在的小康生活水平,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要发挥粮食的优势。根据这样的条件,我们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测算出目前这一阶段,吉林省粮食黄色警戒线为(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红色警戒区域为3500 4000万亩;黄色警戒区域为4000 5000万亩。当进人黄色警戒区域时,开始进行预警提示。
(二)依靠科技和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效益
1.调整粮食作物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吉林省要在粮食作物中,调减普通玉米面积,增加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玉米等特色玉米面积,要控制玉米越区种植。要稳定水稻面积,增加大豆和杂粮面积。
在科技方面要实行三个创新,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技术创新。要以吉林省内实力较强的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核心,以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为基础,组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要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面向国际标准的储备型项目研究和高效益实用性开发项目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微生物农业和农产品贮存加工技术及耕作制度改革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二是组织创新。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契机,把国家、省和市县科技队伍结合起来,根据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分别组建产业项目科技研究开发小组,形成基础研究、开发应用、推广转化的科技运行体系。三是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改革,稳定基础研究的骨干力量,其它科研力量要逐步推向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构筑经营组织多元化、科技开发社会化的新格局,加速优势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提高三个能力:一是狠抓农业科研,提高科技供给能力。特别是在优良品种选育和引进、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藏保鲜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采取扶持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同企业联合,兴办科技先导型产业,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产品。二是狠抓技术推广,提高应用转化能力。深人开展科教兴农竞赛。三是狠抓农民培训,提高对科技的接受能力。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抗旱、排涝能力。吉林省是缺水省份,常年平均降水量不多,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严重影响了全省的粮食生产及农民的生活,仅靠农民自身力量很难抵御干旱灾害,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帮助和扶持的力度,制定相应收优惠政策,在现有基础上,增建、扩建一些大的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全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抗旱排涝能力、降低农业用水费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加快农村公路、电网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吉林省农村公路、电网建设与发达省份相 比,还有一定差距,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生产用电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粮食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吉林省农村公路、电网的建设,降低农电费用,改善生产条件,使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完全融人农业生产中,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倾斜政策,促进农民收人不断增长
1.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及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建议国家对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在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及劳动力转移、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如对土地承包大户和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实行鼓励和补贴政策等。
2.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等于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国家对吉林省实行农民免缴农业税及对农民购买玉米、大豆和水稻施行良种补贴等政策,可使吉林省农民人均减负增收220元。这是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重大倾斜政策。建议今后继续对农田基本建设等实行倾斜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
(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当前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粮食品种品质方面要以新的理念,从工业化、城市化高度,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减少直接从事粮食种植的劳动者人数,提高生产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服务水平,提高粮食种植效益,以此加快粮食主产区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的步伐,以适应我国加人WTD之后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吴美林:吉林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 ※魏殿君:吉林省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联系电话:0431—8950364 手 机:13596104899



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上一篇: 做好后勤工作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下一篇: 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做大做强再生资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