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位于“一带一路”战略北线轴的节点位置,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辖8镇1乡3个街道200个行政村,人口23.1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2001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底,共有识别贫困人口12729户22759人,贫困村74个。2016年脱贫2807户4680人。
一、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黑木耳作为汪清县特色主导产业,人工栽培已有40多年历史。多年来汪清县始终坚持“政府+企业/合作社+扶贫+优势产业+农户”的模式,积极构建完善黑木耳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增值增效。2016年,黑木耳栽培总体规模上升至8亿袋。其中,1000万袋规模以上的种植基地达到4个,黑木耳总产量6万吨,带动农民数量45000人,其中贫困人口3000人;加工区企业集聚基本形成,企业达到17家,年加工总量达到6000吨;集中交易市场2家,年交易量达到1.3万吨。汪清县天成农业服务业有限公司、汪清县青年创客之家、汪清县淘宝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商平台成为了汪清县“互联网”+特色产业主力军。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农民3681户受益增收,其中贫困户1183户,为汪清县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2015年,汪清县委托天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农产品网上电子现货交易平台,通过网络开展特色产业提前预售、同货异地交易等,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依托电子信息系统,以现货电子交易、电子竞买交易、电子竞卖交易、电子商城交易、质押式回购等形式促进特色产品的大宗交易,形成联动效应,建立了完善的仓储和物流体系,采用“基地+市场+电子交易+现代物流+供应链融资”运营模式。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实现市场与资源产地的共赢发展,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利益,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构建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了更好实施精准扶贫、项目扶贫,以现有市场和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打造全国最优质的黑木耳食用菌集散地,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农民权益;通过线上线下交易一体化,生产研发种植一体化,以及产品加工、深加工深度合作等领域的改造,整合建立第三方安全监测平台,形成稳定、安全、覆盖全产业链的生产、交易、流通、配送和检验体系;完善市场服务能力和产品定品、定级和定产能力;完善市场金融配套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等提高了黑木耳产品质量,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为当地农民提供真正的脱贫致富手段。
三、取得的成效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汪清县切实把“互联网+”黑木耳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县政府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上用于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的原则,2016年整合投入扶贫资金3358万元,新建日产3万袋以上菌包厂16个,相关配套设施项目11个,年增加产量4500万袋,惠及贫困户5000人,人均增加收入600元。在互联网建设方面。先后建成天成公司、青年创客之家、淘宝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商平台,实现了黑木耳“线上线下销售有机结合,带动3681户农民受益增收,其中贫困户1183户。在产业扶贫方面。全县黑木耳生产达到8亿袋,黑木耳总产量达到6万吨,带动农民数量4.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00人。全县黑木耳标准化基地发展到45个,省州级黑木耳加工企业发展到6户,菌包生产企业发展到7户,菌包代加工厂发展到160个,年加工菌包达到3亿袋;汪清县连续五年全优通过农业部质量抽检,并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此外,“汪清黑木耳”顺利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丹华”牌和“吉绿源”牌产品分别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省级黑木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在汪清县设立。在体制创新方面。将扶贫资金整合投入到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企业按照注入资金的1.5倍提供资产抵押,并与贫困户签订3-5年的脱贫带动协议,协议到期后,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贫困户意愿,继续签订协议或者收回本金,进而构建了企业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按照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回报率,为贫困户进行分红,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企业分红折算成菌包发放给贫困户,经过培训使其学习掌握黑木耳生产技术,通过自身经营实现脱贫。同时通过联系企业、种植基地和大户,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在吉林省率先开展了黑木耳政策性保险业务,由政府提供保费补贴,耳农的生产风险得到有效降低。